目前分類:社會文化 (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28944942_732603594944169_3708699911256895508_n.jpg

20211228061538845.jpg

images.jpg

KoCsJQFo4KY9msnqi3RYUqh5PgDQNSwz6ssRAD4H.jpg

下載 (1).jpg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3097855_1603180013489101_2957205848409150067_n.jpg

今天即將邁入新的一年,在邁入新的一年的最後一天,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活動,包柏相信跨年應該是大家首選的第一個活動。
原本想分享跨年的象徵意義,特別是從何時開始起源的,但因為文獻滿多元的,包柏在這邊就不特別在介紹跨年的來源是何時出現的。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8551551_460137455910810_3889119923576154582_n.jpg

dMw-8mJAErQcVPX9v8DYM1rkWq5HD22HbvoD8G76A_A.jpg

MqYsKEazGSTghrD7nZb33ecqdjDtFpPy0jnyE9I58hM.jpg

歡樂聖誕節已過,這邊也獻上聖誕節最後一彈,你所知道的聖誕節其實不是耶穌生日。

根據經文描述記載,耶穌出生時「伯利恆的牧羊人都聽到了天使報喜」,同時《聖經》也提到,在耶穌出生後,聖母瑪麗亞與耶穌名義上的父親約瑟,也馬上為耶穌報戶口。不過根據可信史料透露及推測,當時的政府不可能在冬天辦理戶籍登記,所以推測耶穌真正的生日大約在秋季,牧羊人不太可能於寒冷的冬季牧羊。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1823346_399126002399403_182182909520911475_n.jpg

321445636_673657171115746_2288316029018358629_n.jpg

聖誕節故事與象徵第三彈
今天是平安夜先祝大家平安夜快樂。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84.jpg

images (1).jpg

resize.jpg

聖誕節故事與象徵第二彈!!!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 (1).jpg

th (2).jpg

th (3).jpg

th.jpg

聖誕節故事與象徵第一彈!!!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6320391_5710364115669271_314404410622250044_n.jpg

 
這週上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老師在結束前重新回顧今天課程,並在結尾再度提醒我們一件事情,我們治療與輔導創傷、悲傷的人,最後目標是幫助他們能夠接受與涵容目前狀態,簡單說提高他們與創傷與悲傷在一起的能力,但並沒法讓他們回復面臨創傷前的狀態。
或許很多人會想助人工作目的不是就是要幫助人們恢復嗎?怎麼沒法讓人受傷痊癒,可能這是我們理想朝向的目標,但現實中這是很難完成的目標,特別是心理的悲痛,有時可能要持續好幾年。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1580694_508983151026240_5901739317974682781_n.jpg

 
藝術治療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在美術、藝術教育、治療的領域,所以常常覺得藝術的療癒與我們有很大的隔閡,但其實藝術治療、藝術陪伴就在日常。
在荷蘭,預防失智者走失的街頭藝術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0214543_4736386696400356_2107756027411243695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12月14、16、21、23(下)
二、自閉症vs亞斯(目前已改成泛自閉症)不靠藥物,3 種治療對策
(一)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的目的在於要減少他們不適當的行為,例如:情緒問題、自我傷害或對他人出現攻擊、重複與固著的行為,除此之外,還要幫助他們增加好行為。在治療時,給予明確指令後,當孩子出現眼神的接觸、口語的表達、互動的增加等行為時,應立即給予一些獎勵,促進自閉兒與亞斯伯格兒跟人進行語言溝通與互動,增強好行為出現的機率。同樣的,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時,也會予以剝奪權利,減少一些重複與固著的行為。
(二)應用行為分析
 當孩子出現一些負面行為時,不僅僅處理當下的狀況,而是要分析他們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他打了人,除了先隔離,還要去了解因果,可能是因為東西被搶走、聲音吵得讓他不舒服,想摀住耳朵而甩到人等,再依照這些因子去做防範。若發現孩子每到固定時間就會攻擊他人,了解原因後,就要去改變環境與作息,減少這個因子的出現。
(三)人際互動介入訓練(RDI)
 這是屬於新的治療概念,訓練孩子嘗試去猜測別人的想法,藉此活化大腦,使其產生更多的連結,學習如何知道別人的反應與回應。
參考資料:
http://www.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三、察覺vs自我負責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是完形治療最重要的目的,完形心理學認為個體是生活於環境中,要使個體的行為有效,必須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充分的自我覺察,其目的在於協助當事人能提高其自我覺察能力,並與環境作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其內在的衝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處理僵局,進而完成未完成的事,使當事人能從對環境支持的依賴而向內尋求自我支持,以達人格的成熟與負責的態度。 因而能夠察覺自己所有狀態,不受人、事、物並找出最好的選擇與負責,是完形強調的。

四、評斷人、事、物是否ok
老師以自己例子(有隱私這邊不透漏)來提到人是否可以評斷與批判,老師回應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評斷外在人、事、物,但老師強調在評斷前,你是否有完整的資訊與樣貌,而不是片面知道樣貌,這樣才能對是有正確的評斷,且評斷過程也要委婉部人身攻擊,避免造成他人防衛與負面感受。另外,你出發的目的是好與壞、個人主客觀也是重要的,這會讓評斷的人是否過度投射,或是只是為了批判他人所做的攻擊。最後,從同理心出發,減少當事人的反感是一個人際溝通的調解劑。

五、當治療者有情緒時怎麼辦?
老師分享自己例子(有隱私這邊不透漏),當完型工作者有情緒時怎麼辦,老師發現自己在個案演練時,受到個案批判與誤會而有所情緒,當下老師沒馬上表達此情緒,因而影響後面個案演練狀況。老師提到,在完形表達真實感受是重要的,因而治療師有情緒要適度表達,才能真誠一致,而情緒是針對當下的人、事、物發生為主,並去探討這與日常和生命歷程有何關係,進而影響到治療關係。

圖片來源:松山車站citylink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參考資料:
http://www.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0196067_4736381936400832_688813746420263792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12月14、16、21、23(上)

此內容和老師與自己上網找的資料整合:

一、自閉症vs亞斯(目前已改成泛自閉症)
(一)智力發展
一般來說,典型自閉症中的高功能自閉兒智商會高於70分,但機率不到1/3,低功能自閉兒則為70分以下,佔自閉兒的大多數;亞斯伯格兒的智商大多為正常,通常都能達70分以上。
(二)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差異最明顯的表現,有些孩子較晚開口說話,但自閉兒與一般語言遲緩兒相比,自閉兒與人互動時,少有眼神交會,即使看著你,也像似將人看穿般,而非一般人對話看著彼此的眼神;除此,很難用語言達到溝通的目的,幾乎是用手勢表達需求,例如:拉著爸媽的手、指著別人的東西等,許多的肢體語言溝通較晚才會發展出來,有些孩子不會出現肢體動作,更別提能夠理解他人的肢體語言,即使到了成人,肢體語言溝通也很少。
與自閉兒不同的是亞斯伯格兒在語言能力上並無顯著問題,他們的發音正確,甚至可以咬文嚼字、措詞拗口,從小沒有講話慢的情形,只是他們會不知道哪些話能說,哪些話又是不能說,也不擅長察言觀色,說話容易得罪他人卻不自知,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三)人際互動
自閉兒不論是高功能自閉症或低功能自閉症,對人的興趣都比較少,但亞斯伯格兒往往是比較主動,對人也相較有興趣。典型自閉兒在小時候喜歡獨自玩,對於陌生人與新環境的適應呈現兩種極端狀況,一種是非常怕生,對新環境特別焦慮,另一種是出現親疏不分的情形,對陌生人並不特別害怕,誰都可以親近他,誰抱他都無所謂,不太會尋找父母。亞斯伯格兒雖然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但同樣喜歡自己玩,到了學齡階段會發現他不太和其他孩子互動,也不懂得與人分享。此外,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表情、講話音調(語言)、肢體語言(非語言)等溝通手段,容易出現人際溝通的問題。
(四)重複、固著行為
無論是自閉兒或亞斯伯格兒,都有重複與固著的行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會有許多固執的一面,每天進行一成不變的行為常規且抗拒改變,一旦突然被改變,就會情緒失控,出現發飆、生氣的行為,常令旁人不解。不過,他們對於自己的興趣非常濃厚且執著,像是每天一定要去某個地方看星星或只對某類物品感興趣。除此,亞斯伯格兒可能會對動物、天文等有變化性的事物較感興趣,但自閉兒則相對呆板,興趣往往都是機械性、固定性,例如:火車、時刻表等。
(五)感官敏感
 自閉兒與亞斯伯格兒對聲音、觸覺、嗅覺、顏色等都會有特別敏感或不敏感的狀況,也不太能分辨危險性,因此,經常出現受傷的情形,甚至會尋求較高的刺激而出現自我傷害的狀況,例如:撞頭、摳手、抓自己等,尤其是典型自閉兒或低功能自閉兒更為明顯。
 高功能自閉兒或亞斯伯格兒雖然也會對外在環境與感官上的改變難以接受,像是對別人的碰觸感到不舒服、對某些高頻率的聲音(例如:警鈴)特別排斥而跑去躲藏,但比較不會自我刺激與傷害。
(六)社交能力
心智理論在自閉症研究中有兩大理論,第一種是無法站在他人立場想事情,只會覺得「為什麼別人要這樣對我?」,經常覺得委屈,假如今天被撞到,他會覺得很痛,且認為別人一定是故意的,並不會認為是因為下雨,對方為了躲雨才不小心撞到他,因而容易曲解他人的意思。除此,自閉兒與亞斯伯格兒也常因講話過於直接而看起來有點「白目」,例如:當眾指著某個人說:「你好胖,臉上長很多痘痘。」,不懂得為他人留面子,更不會顧慮他人的感受,認為事實應該要說出來,對一些情緒和表情的辨識能力也較差,往往看不懂別人的情緒,很容易觸犯到他人,故在人際關係上會造成許多衝突。
第二種則是這類的孩子對細節的掌握能力比全局還好,正所謂「見樹不見林」,他們只能看到一些細節,對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卻難以掌握,因此,容易單就小部分而以偏概全,導致判斷事情容易出現偏差。
圖片來源:松山citylink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參考資料:
http://www.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6108633_4665074343531592_8015906865361585442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日期:12月7、10日(下)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5845121_4665052730200420_6050033407061711851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日期:12月7、10日(上)
講師:楊依靜老師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4484337_4652772904761736_3055471280354666751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日期:11月26、30;12月3日
講師:楊依靜老師

#幫助自己完形
1初階完形,透過書寫方式將未完形的事物完成,讓情感流動。
2中階完形,透過空椅法的方式,換位思考,角色對換。
3高階完形,陪伴自己內在創傷走完歷程;以寬恕心理學為基礎,療癒創傷。

#寬恕治療
已被證實能在治療過程中有效解決因人際傷害所引起的憤怒、憂鬱與焦慮,對人際關係的治療及心靈的平靜有顯著的效果。

綜合二十年寬恕議題的研究,Dr. Robert Enright與Dr. Richard Fitzgibbons兩位先驅者透過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寬恕歷程模式應用於臨床個案之心理治療。目前國際性的寬恕治療研究結果,提供了一些這個領域的研究方向。

如何去辨識寬恕是否為當事者正確的目標;如何向當事人介紹寬恕的正確涵義;寬恕治療模式的發展階段應用於個別性、伴侶及家庭治療,都是臨床實務工作者應用寬恕治療時應瞭解的。

瞭解憤怒與寬恕在一些特定的情緒症候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關係將提供助人專業者實務上的運用,它提供助人專業者非常有用的資源,因此這是一本促進心理健康工作者非常有用的參考書。

寬恕並不意味著赦免或忘記他人的冒犯行為;而是選擇接納和未來。

寬恕療法可以減少焦慮和抑鬱,增加對未來的希望。

冒犯者無需參與這個過程,甚至無需知道他已經被寬恕。

#個案演練
1協助個案察覺內界,中界,外界,幫助客觀看待事物。
2協助個案探索自己的感覺和真實想法與情緒,而不是將治療師想法加諸個案身上。
3協助個案內外在描述矛盾的地方。
4協助個案將感覺,表層情緒到深層情緒,慢慢說出來。
5個案成為自己的責任者,而不是受害者或拯救者。

#未完事物
1開始探索自己的未完事物。
2未完事物對於目前人格行為表現的影響。
3發現引發情緒制式反應的按鈕。

#普通心理學的加強
老師這幾次上課後發現學員普通心理學程度不足,可能會影響完形的學習。因而日後,會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圖片來源:屏東燈會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8058070_4609900979048929_3050567393132281311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2021日期:11月9、12、16、19、23日
講師:楊依靜老師

這幾週完課程開始進入個案示範,主要老師提醒完形很重實務中幫助他人察覺,所以如果只侷限在理論介紹,其實無法讓學員能夠去理解完性的應用,在此間單摘要老師與個案會談的重點內容。

#個案內容整理
1.整理個案外界、中界、內界的各個感受:主要是人們遇到事情時,所有感受會混在一起,需要慢慢去釐清與辨別,才能找到繼續探問的足跡。
2.協助察覺情緒:老師在個案演練時,很常期待個案能察覺一下,現在發生怎樣狀態,你的情緒是什麼,主要是幫助個案面對現在的任何感受,不去忽略與逃避。
3.活在此時此刻:老師提醒個案沒有活起來,是因為個案沒活在當下,困在未來或過去,因而消耗它自身的能量。
4.為自己情緒負責:察覺後不要當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而是當自己的責任者。

#形與背景
老師提醒,「未竟之事」就是沒有完成的事,它不會完成退為背景,而是時不時出來干擾,污染我們的覺察,讓我們無法有好的判斷力。完形要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感官知覺內在區域所發生的各種現象上,以建立一連串圖象與背景之間的關連性。因為愈能明確了解其間的關係,就愈能為我們的內心世界賦予意義,也愈能澄清我們真正的需求和意念何在,這是了解自己的根本之道。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形成「完形」,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形成「完形」的人, 完形治療是企圖使無法形成「完形」的人或者祇形成一種「完形」而缺乏彈性者有創造「完形」的機會。

#未竟事務
未完成的事 (unfinished business),包括悔恨、憤怒、憎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被拋棄等未曾表達的情感。雖然這些情感未被表達,他們都與某些特殊、鮮明的記憶或想象連結在一起,這些未曾完全察識、未曾被充份體驗的情感在內心深處徘徊,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個體與自己和他人的接觸。人們都有成千成百種身體的、感情的、心靈的欲求,它們各有其意義吸引着我們的注意,有些無法滿足的欲求,將會一直牽引着我們的注意,不能滿足的欲求愈多,就愈會被過去所束縛,一旦對這些不滿的欲求沒有自覺,就會帶來疲勞、注意力散漫、混亂、緊張、身體疾病、破壞等不滿足的行為模式。在完形上就將這些未解決的情況,和未獲得滿足的欲求,稱之為「未完的形態」或是「未竟事務」。未完成的事就如此持續着,直到個體面對、處理那些未曾表達的情感後,才算「完成」。

圖片來源:包柏的自我創作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4975363_4560588350646859_7583374249471343311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2021日期:11月4日
講師:楊依靜老師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0704570_4531236513582043_4357124678718367788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學習手札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2021日期10月22日
講師:楊依靜老師

#完形心理學理論介紹
完形心理學是完形心理學派的觀點。這派觀點對人類知覺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其主要觀點是
心理生物學取向Psychobiological Approach此取向較著名的即是完形心理學,此誕生於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一個人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受刺激訊息的組型所影響。這個說法是十九世紀末的完形心理學派的學者所提出,「完形」是指「形狀」或「組合」。

#完形的涵義
部分的總和並不代表整體的知覺經驗。德國心理學家魏泰默爾(M. Wertheimer)研究知覺與意識,反對結構主義或行為主義所主張的多個反應就可以形成整體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覺來自外在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個分離的事物,但是我們對多個訊息所產生的知覺經驗卻是整體性的。因為人們在接受訊息的同時,心理現象會將訊息加以組織。這時的訊息就可能和原來客觀的訊息有所不同,因為這時的客觀訊息已可能被賦予某種意義,而形成個人特殊的知覺經驗。   

#實徵研究,並歸納出「完形的組織法則」,包括:相似法則(law of similarity)、接近法則(law of proximity)、閉合法則(law of closure)及連續法則(law of continuity)等。這些實徵性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視覺建構似乎具有一種傾向,會很自然的將某些殘缺的訊息加以組合,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覺經驗。

#完形的組織法則
--圖與地法則,即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域內,有些刺激突出,容易被察覺;而其他刺激則退居於次要地位形成背景。例如:色盲表
--接近法則,即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的刺激,容易被視為整體。例如:桌子上散置很多筷子,其中兩支較為接近者,傾向於看作為一雙
--相似法則,即互相類似的個體刺激,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例如,顏色、大小相近的圖形
--閉合法則,即刺激的特徵傾向於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斷缺處,也傾向於當做閉合而完整的整體
--連續法則,即刺激中能彼此連續成為圖形者,即使其間無連續關係,人們也能組合在一起看作於整體
--對稱法則,即在若干刺激中,對稱的刺激常會被視為一個整體
柯勒(W. Köhler)曾經用猩猩進行頓悟實驗,將猩猩關在籠子裡,讓牠搆不著籠外的食物。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各種方法,最後猩猩將棒子連接起來搆著食物。柯勒的解釋是說:當遇到問題時,個人會去思考問題,了解情境中各項要素的關係後,產生了對整體情境的知覺經驗,因而解決問題。例如,猩猩在發現棒子與食物的關係之後,頓悟出可用棒子構取食物。於是棒子與食物不再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刺激。二者已成為整個情境,是完形中不可分離的部分。

#完形實踐的原則
原則一:完形治療是現象學取向的,其唯一目標是覺察,且其方法也是覺察的方法。
原則二:完形治療是完全根基於對話式的存在主義,亦即我-你的接觸/消退過程。
原則三:完形治療的概念基礎或世界觀就是完形,也就是根基於整體論及場地論。

#完形重視察覺
Smith(1988)將自我調解歷程分為 7 階段,每階段容易受某些接觸干擾所影響,包括:
(1) 需求出現(內射、投射、融合、折射、減敏感)
(2) 興奮(回射)
(3) 情緒(內射、投射、融合、折 射、減敏感)
(4) 行動(回射)
(5) 互動(回射、趨射 proflection)
(6) 滿足(內射、投射、融合)
(7) 消褪(折射、減敏感)。

#接觸干擾
之所以能夠阻礙自我調解歷程,主要是因為接觸干擾牽動兩股對立力量,完形治療理 論稱之為 underdog 與 superdog。心理分析學者將這兩股對立力量視為「表達衝動」與「抑制衝動」。 心理症狀是兩種力量對峙所衍生之緊張,以及受阻衝動(the blocked impulses)之間接表達(Epstein, 1982)。換言之,接觸干擾使得抑制力量壓制了表達力量,讓個人需求落空,形成未完成事件,最後 未完成事件以症狀或不適應行為來呈現。

上述是對完形簡單整理,詳細可以參閱完形相關書籍,但比較意外的事情,老師提到完形之父其實不是很溫暖的人,而是直接要你察覺自己的狀態,所以溫暖不是完型的態度,而是讓你察覺才是完形核心態度。

資料來源:
1.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581/
2.http://epbulletin.epc.ntnu.edu.tw/....../0122b67e......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8969338_4519855771386784_7054480338584546128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學習手札日常: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包柏社工師完形學習手札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2021日期10月19日
講師:楊依靜老師

完形課程開學了,殷殷期盼能夠透過課程有更多的認識,除學校完形治療外,也想多看看實務界完形治療學習重點。而下面是第一堂課整理。

#察覺自己
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很清楚表明,完形是一個很重察覺的心理學理論,因而如何察覺自己就是我們學員主要任務。

為何要學習察覺,除要時時感受自己情緒外,更重要的是找出接觸干擾。對完形來說接觸干擾就是影響人們察覺與內在流動很關鍵的因素。

你可能因接觸干擾,造成心理的不愉快與身體不適,所以能察覺自己被干擾的原因是讓情緒流動首要任務。

#找出核心情緒
我們常常的情緒反應的看到,都停留在於表面情緒,但表面情緒不一定是你主要的感受,而是刺激後產生的情緒,所以更深層的情緒感受需要慢慢探索,才能找出情緒背後真正的情緒流動元素,例如,你看到一個人生氣,這是他的表面情緒,生氣背後可能的核心情緒是難過,所以只處理表面情緒幫助性不大,而是要發現核心情緒。

#自我察覺活動
這部分主要是老師要我們去感受此刻感受,不管是對上課的期待,害怕,恐懼等,並具體說出來,而不是籠統表達,因為具體情感表達是察覺自己重要的步驟,所以老師透過活動調整大家如何更接近具體表達。

#察覺日記
每天寫出你的察覺日記幫助自我察覺。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包柏社工師正向心理學分享:

這學期上正向心理學課程,因此來分享課程一些正向心理學知識給大家,讓大家更認識目前趨勢正向心理學。

一、正向心理學的崛起:

()探討人們如何過有價值的生活,讓個體更了解自己的正向特質並加以應用。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7115290_4577706025601758_2018210319199210668_n.jpg

包柏社工師接案的日常:親職課程紀錄
110年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會關懷協會【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找回幸福的 13 堂必修課】父母自我成長講座
日期:110年11月7日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jpg

包柏社工師接案的日常:親職課程紀錄
110年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會關懷協會【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找回幸福的 13 堂必修課】父母自我成長講座
日期:110年10月31日
主題:什麼是毒性教養?黑色教育?談潛意識的恐懼
講師:楊依靜 老師
紀錄:林包柏社工師
課程內容摘要:
#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老師分享自己過去家庭中父母、奶奶對她的影響(這包含老師隱私不提供分享)。

1.老師反問大家小孩那麼大,為何學員們還要擔心小孩的生活狀況。
大多學員回應要照顧小孩,怕孩子大了還是不會照顧自己。
2.老師提醒父母這樣的教養態度與想法,對於已經長大的孩子們是否還是正確的教養方式,還是一個毒性的教養方式,讓學員去思考。

#潛意識對人的影響
老師分享: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潛意識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 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只不過是以一種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意識跟潛意識是相互合作相互影響的。
潛意識藏有我們童年的大略記憶——這些是我們以為早已遺忘了的,其實並不真的如此。

老師以女兒常常找類似父親樣子的男性結婚為例。老師提到很多女性,常常選擇的另一伴,都會從她身上找到父親的影子,而這樣的關係與過去親職互動、潛意識都有影響。影響人類擇偶的條件不僅是爸媽的外表,還有孩童時期與異性父母相處的經驗。

心理學家證實,童年與父親有良好關係的女性,在成年之後會帶著這些「印記」,繼續尋找在生理與性格上都與父親相似的另一半。反之,如果從小與父親關係不和睦的女性,長大後也會排斥與有父親影子的男性交往。這和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理論並無二致,孩子渴望他們的異性父母是他們心理發展的關鍵,但前提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替代性補償,也是讓女性對於類似父親角色的男人產生好感與被吸引的因素。

#什麼是毒性教養?黑色教育?
老師分享,毒性教養與黑色教育就是錯誤的教養方式。

#找出自己潛意識的恐懼來源修正教養模式
1.潛意識層面下而不被個人所知的情感、慾望、焦慮、恐懼、自卑、羞愧等心理狀態。
2.我們都希望找出正向、開朗、積極、上進、獨立、勇敢的孩子,卻不知不覺中受潛意識主宰。

#潛意識恐懼有哪些
1.因懊悔傷害孩子而過度補償。
2.恐懼孩子會步上自己的後塵。
3.厭惡孩子與自己不同。
4.害怕不能陪伴孩子長大的無常感。
5.欠缺安全感的控制狂:管得多、罵得多、打得多。
6.要孩子服從管教以免人生出錯的焦慮。
7.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的遺憾:過度給予。
8.完美感:我可以,你為何不可以?或:孩子,我要你成為最優秀的。
9.不知道與孩子靠近的疏離感。

#兒童心理創傷專家AliceMiller(1923):
人自幼成長至18歲會經歷種種的痛苦,如果可以涵容這些痛苦經驗的照顧者,至為重要。照顧者成為一個接納孩子無法承受的苦擾客體,孩子會感受到真正關愛、理解與支持,同時孩子也因內化而具備涵容能力。
1.照顧者心智成熟可以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發展出安全感、價值感、無羞愧感。
2.當我們自己重返童年時光,療育那個當初遭遇各種傷痛孩子時,我們真正開始發展自我撫慰與自我觀照的能力。
3.父母如何投射他們情緒、感受、觀念及夢想在孩子身上,為了生存與被愛,孩子學會去服從,長期壓抑、潛抑會導致日後失去自我、活力、熱情,進而導致憂鬱。
4.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情感上,而不是建立在擁有某些條件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
5.所有的焦慮、憂鬱來自假我,不能做自己。
6.人對過去發生的事件心有餘悸,所以被無意識的記憶主宰。
這些本屬於過去的需求受到壓抑,已轉變成各種反常的行為。需要藉助否種象徵來滿足,如熱衷某教派、參加五花八門的團體或活動、酒、菸、毒、購物、手機等。內在一直存在空虛感、無用感、或無家可歸感。
7.人對自己經歷的體驗,包括對自己矛盾情感的了解,就能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那裡沒有天堂,卻能讓她獲得感受悲傷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確保我們重拾失去生命活力。
8.在偽裝、否認和疏離自我的背後,個人或多或少還是保留真實與真誠,只要找到自己的情感溝通的管道後馬上呈現,也許只有那一剎挪。
9.父母的教養態度會導致浮現於成年時期的兒童心理問題。
心理治療師的敏感度、同理心、專注力、情感反應力,以及超級的感天線,都暗示出童年的他可能習慣去滿足別人的需要,並壓抑自己的需求。

#成人的健康心理養成
1.小孩從一出生起,就有一個基本需求,及任何時候都需要依靠最真實的自我被尊重、重視。
2.可以表達各種情緒的感受,不被制止、不被批評、指責、嘲笑、羞辱。
3.可以對成人、世界有一份信賴感、安全感。
4.常常被讚美、肯定、欣賞、鼓勵、同理、祝福,所以就有了良好的自我觀感(自我認同、自我價值)。
以上健康成長條件,立基於他們的父母也在同樣的氣氛長大。
但實際狀況是:孩子常常成為父母自我滿足的工具,活在期待與要求中,被迫需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慾望與感受(因孩子最怕被拋棄、不被愛)。

#個案示範摘要
憂鬱學員與母親關係。
老師輔導方式;
釐清問題脈絡。
母親情感索取的原因。
學員感受。
從空虛感、無用感、或無家可歸感,討論學員心理狀態。
最後,找出調適與界限議題。

圖片來源:網路(照片為,兒童心理創傷專家AliceMiller)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文章標籤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