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5845121_4665052730200420_6050033407061711851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日期:12月7、10日(上)
講師:楊依靜老師
#完形與夢
夢境,是潛意識的顯化,我們可以藉由夢境探索自己,潛意識是自我本質之鑰,是心靈中不可知的部分。老師這次透過自己做過的夢,讓學員當治療師,試著以完型角度來討論夢與當事人關係;老師提到,夢境解讀這是完形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論點。
完形治療大師Perls認為「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他認為:投射為核心概念來形容對「夢」的理論。在夢中的每個部分都是代表著當事人部分自我的投射。當事人可以由夢中相對立的部分,當作腳本,完形傾向於把夢帶回到現實生活中,賦予生命,當下真實地演出夢境,以夢的不同部分相互對話來實驗,使相對立的力量獲得統整。
老師也提到,夢在心理學有四種形式的意義:一、生活日常的連結;二、情感的壓抑;三、投射;四、潛意識的流動。
#普通心理學應用與知識
#佛洛伊德人格理論
(一)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當刻直接為意到的東西。佛洛伊德會用著名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去描述這層浮上水面的意識——水面上的東西是我們即時為意到的,比起整個冰山,意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潛意識: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 
(二)伊底帕斯情節
佛洛伊德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出現在3至5歲之間。伊底帕斯情結與期待同性父母死亡、以篡奪其位置的願望實現式的幻想有關。內容相反的幻想在此也很重要,男孩會害怕被想復仇的父親閹割、女孩則會害怕會失去愛。這些幻想使人放棄了願望、設立超我。洛伊德認為這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三)口腔、肛門、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皆為性器官成熟之前期,未能有生殖潛能。此時的性快感都是屬於自戀的形式。口腔、肛門、性器等慾帶的刺激,主要帶來消除緊張獲得快感。到了潛伏期,減緩性衝動,沒有發展新的原慾。  
到了十二歲之後是為兩性期。性荷爾蒙的刺激發展,使個體急速發展,並產生第二性徵(男生的喉節、腋毛、體毛;女生的胸部),兩性間的差異更加明顯,對身體的變化更為關心。性衝動復甦,利他的動機出現,開始愛別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異性為對象。   
在兩性期,由於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並轉趨強烈,又重視人際關係,愛慕異性。此期發展任務便在終止對父母的依賴,建立獨立工作的能力;準備職業(生涯)規劃,結婚成家,並融合各方面的快樂來源。
(四)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 (原始性格)
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社會化後的性格) 
超我: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1.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2.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道德我) 
#榮格人格理論
(一).意識:意識是人格的最上面一層,能被人覺知,如我們所覺察到的記憶、思維和情緒等。意識的作用就是使人適應周圍的環境。自我則是意識的中心。榮格認為意識只是心靈中很少的一部份,扮演門衛的角色,選擇和淘汰潛意識。在門衛處有一條水準線,自我就是控制這條水準線的主人。
(二)個人潛意識: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個人潛意識相當於佛洛伊德的前意識,可以進入意識的領域。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情結。
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潛意識叢,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利情結等。當我們說某人具有某種情結時,是說這個人沈溺於某種東西而不能自拔,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上了「癮」。
最早榮格認為情結起源於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驗。後來他覺得情結必定起源於人性中比童年時期的經驗更為深邃的東西。在這樣一種好奇心的鼓舞下,他發現了精神中的另一個層次----「集體潛意識」。
(三)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從一些包含著深化主題和宗教象徵的材料中,如他自己的和病人的夢和幻象,還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榮格發現了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人後天學來的,而是由種族先天遺傳的,而且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馬斯洛榮格與靈性
老師從超我(超個人心理學;此超我與佛洛伊德超我不同)觀點來討倫馬斯洛、榮格的靈性議題。超個人心理學(英語: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將個體的靈性和超越自我方面的體驗與現代心理學的框架結合起來,也可以將其定義為靈性心理學。超個人被定義為「自我認知或自我意識超越,個體或個人以包人類、生命、心靈或宇宙等的更廣泛靈性的體驗」。它也被定義為超越傳統,個體或個人層面的發展。 
圖片來源:屏東燈會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參考資料:
一、普通心理學Pathways to Psychology 2/E
 Robert J. Sternberg;譯者: 鄭昭明, 陳億貞;版社:雙葉書廊;出版日期:2016/04/06
二、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44/
三、1926 Klein, M.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early analysis’ 
四、陳怡君(2001)。覺察在完形諮商中的角色、地位及其應用。諮商與輔導,183,6-8。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