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0214543_4736386696400356_2107756027411243695_n.jpg

包柏社工師完形治療學習日常:
完形心理學與自我探索初階工作坊
12月14、16、21、23(下)
二、自閉症vs亞斯(目前已改成泛自閉症)不靠藥物,3 種治療對策
(一)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的目的在於要減少他們不適當的行為,例如:情緒問題、自我傷害或對他人出現攻擊、重複與固著的行為,除此之外,還要幫助他們增加好行為。在治療時,給予明確指令後,當孩子出現眼神的接觸、口語的表達、互動的增加等行為時,應立即給予一些獎勵,促進自閉兒與亞斯伯格兒跟人進行語言溝通與互動,增強好行為出現的機率。同樣的,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時,也會予以剝奪權利,減少一些重複與固著的行為。
(二)應用行為分析
 當孩子出現一些負面行為時,不僅僅處理當下的狀況,而是要分析他們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他打了人,除了先隔離,還要去了解因果,可能是因為東西被搶走、聲音吵得讓他不舒服,想摀住耳朵而甩到人等,再依照這些因子去做防範。若發現孩子每到固定時間就會攻擊他人,了解原因後,就要去改變環境與作息,減少這個因子的出現。
(三)人際互動介入訓練(RDI)
 這是屬於新的治療概念,訓練孩子嘗試去猜測別人的想法,藉此活化大腦,使其產生更多的連結,學習如何知道別人的反應與回應。
參考資料:
http://www.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三、察覺vs自我負責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是完形治療最重要的目的,完形心理學認為個體是生活於環境中,要使個體的行為有效,必須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充分的自我覺察,其目的在於協助當事人能提高其自我覺察能力,並與環境作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其內在的衝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處理僵局,進而完成未完成的事,使當事人能從對環境支持的依賴而向內尋求自我支持,以達人格的成熟與負責的態度。 因而能夠察覺自己所有狀態,不受人、事、物並找出最好的選擇與負責,是完形強調的。

四、評斷人、事、物是否ok
老師以自己例子(有隱私這邊不透漏)來提到人是否可以評斷與批判,老師回應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評斷外在人、事、物,但老師強調在評斷前,你是否有完整的資訊與樣貌,而不是片面知道樣貌,這樣才能對是有正確的評斷,且評斷過程也要委婉部人身攻擊,避免造成他人防衛與負面感受。另外,你出發的目的是好與壞、個人主客觀也是重要的,這會讓評斷的人是否過度投射,或是只是為了批判他人所做的攻擊。最後,從同理心出發,減少當事人的反感是一個人際溝通的調解劑。

五、當治療者有情緒時怎麼辦?
老師分享自己例子(有隱私這邊不透漏),當完型工作者有情緒時怎麼辦,老師發現自己在個案演練時,受到個案批判與誤會而有所情緒,當下老師沒馬上表達此情緒,因而影響後面個案演練狀況。老師提到,在完形表達真實感受是重要的,因而治療師有情緒要適度表達,才能真誠一致,而情緒是針對當下的人、事、物發生為主,並去探討這與日常和生命歷程有何關係,進而影響到治療關係。

圖片來源:松山車站citylink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參考資料:
http://www.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