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91580694_508983151026240_5901739317974682781_n.jpg

 
藝術治療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在美術、藝術教育、治療的領域,所以常常覺得藝術的療癒與我們有很大的隔閡,但其實藝術治療、藝術陪伴就在日常。
在荷蘭,預防失智者走失的街頭藝術
高齡化目前是每個國家都將面臨的日常,但有藝術家將這個日常與藝術作結合。這個初想是幫助失智的人可以找回自己的家。
藝術設計師Gerjanne van Gink長期觀察失智老人行走的習慣及日常作息,設計出一套簡單卻巧妙的「藝術介入作品」,以低成本、不增加硬體設施的方式,幫助老人找到回家的路。而她觀察老人的行動路線,設計出Overschie範圍內,從主要住宅區至購物街的三條路線,每條路線分別以黃、綠、藍的明亮色塊代表。街道上,每隔8公尺有一塊同色色塊出現在街道地磚、垃圾桶、或路燈柱上,三條路線各自形成閉環,也就是說,無論從色環上的哪一點開始走,一旦中途迷路了,只要找到色塊,順著同色塊指引繼續走,就能回到起點。
當然怎麼設計與結合需要長期觀察,但藝術是很深入我們文化,可能深值人的前意識、過去記憶,例如文中提到紅色在文化是危險與警惕,因而怎麼設計引領失智者回家的設計與顏色就是他所探討的。
而自己在長者藝術陪伴過程中,也發現溫馨色彩、蔓陀羅造成的圖形,對長者來說是暖心、整合的、園滿的,因而藝術治療設計、陪伴,其實依據文化色彩的影響可以給予不同能量展現。
這項社會實驗已持續了三年,過程中嘗試了不同顏色、間距、路線,經歷試錯及改善。現在鹿特丹市政府已委請當地就讀社會服務科系的大學生,對該專案進行效益評估及後續追蹤。這非一朝一夕可改變的事,也絕非一己之力能完成,必須集眾人之力,在各自的專業分工上努力,有耐心等待、推進、持續優化,才能累積成效。
由此可知,每個改變都需要時間與嘗試,目前藝術治療、陪伴、療癒、教育開始被重視,開始不同於過去只在藝術領域的應用,開始融入生活中,雖然這還是需要時間,但就包伯看目前很多專業與非專業工作合力推動不同藝術與日常的結合,或許不久將來,我們可以在台灣看到更多不同藝術與日常的結合。
文章出處: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