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7115290_4577706025601758_2018210319199210668_n.jpg

包柏社工師接案的日常:親職課程紀錄
110年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會關懷協會【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找回幸福的 13 堂必修課】父母自我成長講座
日期:110年11月7日
主題:最恰當的教養與最適當的愛(負面的話不要說)
講師:楊依靜 老師
紀錄:林包柏社工師
課程內容摘要:
#如何面對被批評(摘要整理):
老師分享之前學員回饋的心得:
1.增加對於自己與他人情緒的察覺。
2.學習不要太快去斷定一個人的全部。
3.學會同理心的技巧和幫助。
4.學習開始正向看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5.學習做一位涵容的父母親。
6.學習接受正向與負向的情緒。
老師分享第一堂遇到有批評的事情,詢問學員如果你是老師該怎麼做:
學員回饋:
不理他、與她說理、請他離開、忽視他。
老師分享自己的作法:講清楚自己講課的風格與重點,讓學員給自己重新學習新老師風格的點時間,如學員還是不滿意請他離開並退費。學員分享,第一次上老師的課,確實剛開始不習慣,但在多堂課之後,理解老師上課方式,也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老師提到,我們要慢慢學習怎麼生氣與何是表達自己感受,而不是宣洩情緒而已。
老師後續會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分享,不再以親職教養為主。
主要老師發現很多父母常上親職課程,但依然沒有改變,追根問題發現與父母自身人格為主。因而老師對於來上親職課程的學員,老師非常重視他學習動機,因為會反映出他的人格特質。再來,協會課程是公益講座,因而老師希望資源能給更需要的人。
人格心理學重點整理:
「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
「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
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論,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論、社會認知論、人本主義及生物學派等。
#精神分析論根據心理動力學,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並提出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來解釋以上三個層次。
#社會認知論: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學家班杜拉,他指出人的行為不但受個人控制,亦受環境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即「相互決定論」。他提出個人自我效能的高低會影響他適應生活及克服障礙的能力,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個人的觀察學習能力亦對性格形成和發展有所影響。
#人本主義觀點: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認為,個人有五種天生的需求層次,而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就是從學習得來的。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生物學觀點:生物學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維度,即外向與內向、神經質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狀傾向(Psychoticism)。
#特質論:主條目:五大性格特質人格特徵(trait)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學家們就組織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五大模型(「Big Five」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種普遍的人格特徵,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老師與學員談論生氣議題,主要是學員分享上老師的課學習不生氣,但老師回應並沒在課堂這樣說,而是說怎樣合適的生氣與是當表達,才能讓對方接收到自己的訊息。
老師提到學員怎樣想法,是受到我們社會的信念、框架、規條限制,因而影響我們的想法與行為。因而老師課堂中一直提到練習察覺,就是幫助我們看到這些框架。
#最恰當的教養與最適當的愛(負面的話不要說) :
老師補充:
1.父母要先穩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
2.教養孩子時,還尺是先接收到你的訊息,還是您的情緒。
3.孩子是感受到你得真誠表達,還是批評。
4.面對孩子犯錯,你的看法與態度是什麼。
5.你是不是常常在說,很少傾聽。
6.你會同理孩子嗎。
7.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身教比言教重要)。
老師讓學員去思考上面問題,並提出討論自己的狀況。
老師分享重點,訊息比情緒重要:
一般都先有情緒,找不到訊息。
無效溝通:情緒大於訊息;過多的訊息;太多重複雜亂的訊息。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孩子容易感受到父母批評,而不是關心。
對孩子教養,父母的行為和表情要一致,才能讓孩子學習到真誠一致。老師也請大家有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並與學員討論對自我的看法。
1.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先天特質+後天
2.教養的開始在孩子出生時。
3.以共同討論方式建立溝通管道,產生雙贏。
4.教養的力量可以造就出孩子的安全感、EQ、自信、責任者、耐挫力、抗壓性、社交互動能力。
5.不是你不夠好,是你太累了。
6.單親家庭不等於問題家庭。
1.理智型:一切照我的規劃,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指導過高)。
2.情緒型:我很愛你,你要回報我。
3.溺愛型:我要給你最好的。
4.忽略型:你是麻煩。
5.恰如其分:我接納、愛真實的你,你盡情揮灑,路走遍了我才會指導你。
圖片來源:老師課堂講義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