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7374147_347991580458732_9197051336356525503_n.jpg

包柏社工師接案的日常:親職課程紀錄
110年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會關懷協會【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找回幸福的 13 堂必修課】父母自我成長講座
日期:110年10月10日
主題:覺察情緒,感受情緒,釋放情緒
講師:楊依靜 老師
紀錄:林包柏社工師
課程內容摘要:
■心理學不同門派都強調自我察覺的重要。
■心理工作者可以從人的眼神、表情、行為等,觀察到人格特質。
■老師分享,過度與常常防衛機轉的人,容易與自己感受斷掉、沒連結,也不容易認識自己。
■怎麼認識自己:核心情緒+內在感受。
■與情緒隔離,容易產生很多精神官能症,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
■情緒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種情緒沒有好或壞,不去感覺情緒,是死去的人才有的目標。
■情緒是反應自己生命的狀態、感受。
■情緒氣候:美國Ronald Frederick。
■麻痺情緒:一個重要的保護策略,為了生存發展出來的機制,尤其對孩子而言,他還依賴父母又無法抵抗時,利用麻痺就不用感受痛苦。
■1998年醫生VincentJ.Fejtti發表童年逆境與身心健康的關聯性,17000人的調查。
■10種童年創傷:
■言語或肢體暴力。
■性侵。
■情緒暴力。
■情緒疏忽。
■身體疏忽。
■父母離異。
■失去父母。
■父母有心理疾病。
■家族有酒藥癮問題。
■當我們長大離開創傷來源時,但大腦還是緊抱著這些機轉時,成為自己和他人的來源,如繼續麻痺、轉移、暴飲暴食,各種上癮症,並失去感受情緒及與人連結的能力。
■上癮症:
■忙碌、網路、電玩、酒、菸、性愛、毒品、食物、工作狂、消費購物、愛情、或是對成功、財富、權力掌控。
■因害怕痛苦、焦慮,所以需要使用各種成癮行為或防衛機轉阻擋情緒冒出。
■老師分享,有人說:我不害怕死,害怕活著這種人童年通常有被性侵、言語或肢體虐待,被霸凌的嚴重經驗。
■老師分享幾個問題讓學員思考:
■主要照顧者會公開表達情緒嗎?還是隱藏?
■家中有那些情緒是被允許?那些是不被允許?
■在家庭中,公開表達快樂、憤怒、悲傷是被允許的嗎?
■你的家人是如何因應情緒?
■你的家人會公開表達愛嗎?
■經歷失落(如家人過世),你的家人會願意公開討論悲傷與失落嗎?
■大多學員分享:家裡筆記能接受正向情緒流動與表達,而較負向情緒則會被禁止。
■另外,老師分享通常男性都比較壓抑情緒的表達。
■老師提到不去認識與探索情緒,你就不會認識自己。
■微笑或大笑。
■開玩笑。
■轉移換題。
■不斷講話。
■習慣沉默。
■拖延與逃避。
■習慣性批評。
■常把事情合理化、找藉口。
■說話含糊(如我很好或沒事)。
■讓自己分心。
■投射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成癮行為。
■自殘、自傷。
■自問:你得幾分(一題一分)。
■老師分享防衛機轉重點,並了解學員的分數。
■情緒轉化三角:(如附圖)
■老師分享情緒轉化三角,要去發現的三個關鍵,如圖,這樣才能避免與情緒失去連結。
#Grounding 活動練習
■老師分享情緒轉化三角,要去發現的三個關鍵,如圖,這樣才能避免與情緒失去連結。
■步驟:
■注意力放腳。
■吸4秒、吐8秒。(吐吸時冥想釋放焦慮)
■為每個情緒命名。
■舒緩情緒。
■老師帶領玩學員後,讓大家分享身體和心理感受。
■最後老師帶領大家安定自己情緒。
■我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存在。
■所有情緒都是暫時的,也不等於你的全部。
■失去的哀傷無法被治癒,只能繼續被攜帶在你的生命中,它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無法完全放下,只能攜帶它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圖片:來自網路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