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2071182_4411008755604820_8582769388063527497_n.jpg

包柏社工師接案工作的日常:親職課程紀錄
110年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會關懷協會【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找回幸福的 13 堂必修課】父母自我成長講座
日期:110年9月12日
主題:你可以和家庭的傷說再見(完形治療)
講師:楊依靜 老師
紀錄:林包柏社工師
課程內容摘要:
#課程複習
■老師再次提醒養成寫筆記好習慣。
■四種依附關係複習:
■安全依附:信任,你好我也好,共創美好,可以溝通,真實自在做自己,一起成長。
■焦慮依附:害怕被拋棄,討好,確保關係,有無交流溝通不一定重要。對他人信任,對自己不信任,依賴,自責,委屈。
■逃避依附:喜歡跑給別人追,你好煩我好累,已讀不回,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無能面對情緒,解決衝突,容易感到壓力,不喜歡天長地久的承諾。對自己不信任,對別人不信任。
■排拒依附:對自己信任,對別人不信任,喜歡自由自在,自給自足,害怕失控,依賴,自我中心,愛情是點心。
■童年依附照顧者是很重要的,媽媽是孩子依附關係的重要人物。
■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會影響幼兒未來與他人的互動。
■老師分享,很多一線的工作者(治療師),常常處理人的依附關係。
■阿德勒提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際互動出問題常常與童年照顧有關係。
■老師分享,幸運的人是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是用醫生治癒童年。
#療癒童年創傷三個理由
■有機會為自己療傷:學習立下界線,找回信任。
■保護自己:學會保護自己,培養新的適應能力。
■避免用相同方式懲罰自己傷害別人。
■老師提醒有機會要為自己療傷,察覺、整理父母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幫助自己突破盲點,讓自有重新成長的機會。
#父母對孩子傷害行為的三個模式
■肢體暴力:各種體罰,像是打、踹、摑掌、推、掐脖子等,在生理上疏忽或不當的照顧,造成孩子身體發展實質上的傷害。
■語言暴力:出難聽殘忍的話、調侃、譏笑、貶抑、用粗俗不堪的言語罵小孩。
■情緒暴力:漠視、疏遠、索求關注、挑毛病、情緒勒索等各種方式,將自己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或是要求孩子生下來要為父母情緒負責。
#孩子受到負面對待的感受反應
■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喜歡。
■覺得自己不重要:不應該為自己著想,覺得滿足別人需求比自己重要。
■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總是困惑著怎麼做才不會得罪人,才可以讓大家都滿意,但往往不會先思考自己可能會因而被犧牲或受傷害,不敢表達真正的感受。
■老師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單親+隔代教養。
■因為母親充分關愛與指導,讓老師能夠有能力面對負面衝擊。
■另外,老師分享到以前就讀北一女時,當時高中老師很幫助老師,因而師長也是幫助孩子穩定成長的另一個關鍵。
#完形心理學介紹
■完形治療法是一植基於現象學與存在思想的心理治療學派,由波爾斯(Friedrick(Fritz)S. Perls, 1893~1970)及其夫人(Laura P. Perls) 在一九四○年代創立,再由許多學者發展而成。
■波爾斯強調構成整體的部分不能被分開的了解,必須考慮其是有組織的且統整的整體,而非特殊分離的部分,因此遂以德文「完形」(Gestalt)命名其發展的治療法。
■其理論架構,主要在於澄清及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而覺察乃是一種經驗,是和自己存在的接觸,如此才能真實地成為整合的人,是完形治療的最重要方法與目標,大部分完形治療的技術都是為增進與擴展個人的覺察能力而設,經由覺察而邁向統整。
■老師分享,完形心理學重要核心,自我調解歷程分為 7 階段,每階段容易受某些接觸干擾所影響,包括:
(1) 需求出現(內射、投射、融合、折射、減敏感),
(2) 興奮(回射)
(3) 情緒(內射、投射、融合、折 射、減敏感)
(4) 行動(回射)
(5) 互動(回射、趨射 proflection)
(6) 滿足(內射、投射、融合)
(7) 消褪(折射、減敏感)
■接觸干擾之所以能夠阻礙自我調解歷程,主要是因為接觸干擾牽動兩股對立力量,完形治療理 論稱之為 underdog 與 superdog。心理分析學者將這兩股對立力量視為「表達衝動」與「抑制衝動」。
■心理症狀是兩種力量對峙所衍生之緊張,以及受阻衝動(the blocked impulses)之間接表達(Epstein, 1982)。換言之,接觸干擾使得抑制力量壓制了表達力量,讓個人需求落空,形成未完成事件,最後未完成事件以症狀或不適應行為來呈現。
#如何實話實說的重點
■如果覺得面對面說覺得有困難,那就寫信,寫信不必直接面對本人,可能會比較容易一點。
■你可以實話實說,但請切記,盡量說感受、說事實,不要太多情緒批判字眼,如此會讓對方覺得你在指責他,他就會防衛、激怒反擊你。
■當中如果有適度同理會更好,你可以同理父母小時候也過得很辛苦,也被大人暴力虐待過。同理他們的傷,這樣的同理會讓父母回到自己童年受傷的自己。如此,他們比較能去同理現在受傷的你。
■請不要有過多的期待,每個父母不一樣,請不要期待:你說了以後,父母馬上改變。別傻了,就算他們改變,也可能不是當下,需要一段時間。話雖如此,請不要洩氣,因為你說真話,不是為了要改變他們,而是為了你自己,因為你要忠於自己。
■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當下他們可能會反擊,甚至暴怒,這很正常,根本不用意外,這不就是他們的舊模式嗎?請接受他們就這樣。但重點是:你不一樣了。你能說真話,而且,你不用在害怕他們生氣。
■如果對方失控,使用肢體暴力想打你,請記得要閃,不要傻傻地站在那裏讓父母傷害你。但也不要反擊,打父母,在我們社會的價值觀裡,再對都是錯。記住,要保護自己。你只要:清楚地把話說完,抬頭挺胸,轉頭就走,離開他們,遠離暴力,然後告訴自己:我做到了,我很棒,這樣就夠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其實很小,先不要預設立場,但要有心理準備)。
■最後請牢牢記住: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是過去那弱小的5歲小孩。
■現在的你,是有力量的,切記。而且,父母也不是過去那隻強大的老虎,他們會老,利抓也會變鈍。請步要活在過去的暴力恐懼想像中,自己嚇自己。
■老師提醒學員們,人很容易負面思考,老師提到負面的話要說7次正面的話才能抵銷。
■我們要常說正向言語肯定自己與他人。
■老師提到,孩子18歲以前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18歲後才會發展出自己的判斷。
■老師提醒心理治療兩個目標:改變與接受。
#鐵絲猴實驗
■鐵絲猴實驗(代母實驗):將初生猴子和兩個玩偶放在一起,一個用布造,提供溫暖但不提供食物;另一個用鐵絲造,冰冷生硬但卻有一個裝滿牛奶的奶瓶。小猴子傾向與「布媽媽」相處,即使將食物放在「鐵絲媽媽」懷裏,小猴子吃過食物之後,仍會跑到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時,小猴子也會跑到布媽媽身上。
■ 老師提到,透過此研究可以知道,嬰幼兒重視父母的感受與溫暖,如父母只提供生理上的照顧,無法回應孩子,又如同鐵絲猴一樣,孩子還是會回去找溫暖的布媽媽身邊。
■提醒學員父母關愛的重要性。
■老師分享大象與鐵鍊的故事,提醒人常因限制而忘了自己無限的可能。
#療癒內在小孩的心靈秘方
■真實表達:找適當的機會與時間,如果不行,就用寫的。
■我夠好了:請改變你的內在語言,隨時提醒自己:我夠好了。
■是的,我是受虐:勇敢承認自己被家暴的經驗,如此才能把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給認回來。
■可以勇敢,可以脆弱:請把每個部份的自己,通通認回來,不管好的,不好的自己,都不要否認,這是並存的智慧。
■寫下來,透過自由書寫:抒發情緒,好好說故事,把羈押內心的情緒和想法,通通倒出來,解放自己。寫下來就不會在內心重複思考,糾結,不斷幫大腦清倉卸貨。
■學會放棄:放棄我應該有一個好父母,原諒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原諒自己不能原諒,心中不要有罪惡感,不要批判自己,放自己一馬。
■解構自己:每一個把你困的信念,都是被建構的。救贖之道就是勇敢打破自己,打破主流價值給你束縛,學習不斷去質疑自己:我的相信是真的嗎?是誰告訴我的?適合別人,但適合我嗎?
■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把自己愛回來:父母沒法給你的,你就給自己,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如果你忘記如何愛自己,別人也會忘記。
■以前的傷也許是別人造成的,但後來的傷是自己造成的,不要再活在受害者情節。
■有必要時,找專業心理諮商師做一次長期的心理治療。
■當我們療癒受傷的孩子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發展自我撫慰與關照他人的能力。
■完形治療:空以對話。
圖片來源:老師完形課程報名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報名。
備註:以上課程為課程摘要紀錄,詳細資訊請與點一盞燈協會聯絡與報名
http://www.light-up.org.tw/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