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_1597834083_c039d105_progressive.jpg

包柏社工師園藝X藝術學習日常:從自然生態花園到生態藝術的發展

近年來因為環境保護、社區議題活化等議題,很多社區與都市計畫也開始走向環保議題,議題上不得不去探索在地植物、環境、社群,這也是過去包柏社工師文章書寫常提到的部分,而有兩個議題在近年,特別是園藝領域和藝術領域都很提倡的部分,一個是園藝自然強調的生態園地;一個則是後現代藝術所探討的生態藝術。

#生態園地
生態園地部分,相信大家都滿清楚的,滿多單位、組織、社區都在推行生態園地的推廣,簡單說就是從居住地開始建構自然的景觀與生態環境,方法滿多元的,例如可食地景、公園、花園、景觀庭園等等,當然依照居民的居住空間等大小,生態園地的配置多少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其生態園地重點就是培養當地生態多元性,讓自己所處的地方能與自然生態中的植物、動物、土地連結,特別是提供自然循環可讓生態園地的循環更多元與持續,當然這部分要注意地方就是栽種植物特性、土地的資源、日光、水源、配置等,包柏過去所書寫的文章都有提到重點,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網址如下:

一、包柏社工師園藝學習的日常:原生植物X陽台美化X廢物創造
https://bluebutterfly520.pixnet.net/....../353993635......

二、包柏社工師自然生態學習的日常-從象山公園到社區認識
https://bluebutterfly520.pixnet.net/....../354038962......

#生態藝術發展與定義
不過生態藝術,就比較是目前新興的生態議題,雖然台灣比國外發展比較晚,但其實上網搜尋可發現滿多社區、學校、組織都在推廣生態藝術的部分,可參考生態藝術的簡單核心。

程藍萱(2007)提到,生態藝術定義為「透過藝術(經由感知的載體傳達大眾需要的訊息或符號)的創作表現,傳達生態(探討生物與生物或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之存在價值或其象徵意義的概念形式。」生態藝術作品是指建立在生態學的理論基礎上,以「生態」為主題或描述的對象,以「藝術」生產的成果或產品;是經由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和藝術語言,通過構思及創作,將內在感觸或外在感受之意象物態化之作品。簡單來說,就是以藝術方式來連結土地與我們的關係,可以參考下面文章能更多認識https://www.ekoloji.com/zh-TW/ekoloji/ekolojik-sanat/?fbclid=IwAR1kWVuScmS-wOZ094nBVVt9sXc5U4CmuTbtcOgy1hP2ffE1bGsGZ8U7LY4。

#生態藝術觀點
不過居然目前都推廣生態園地了,又為何要在推廣生態藝術,兩者的目的不都是強調人與自然的連結嗎?其實就包柏來看兩者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但連結方式滿不同的,生態園地是以動植物的認識保護做媒介,而生態藝術則是透過藝術創造方式來活現社區連結,目前台灣開始推廣方式從公共藝術、廢物創造、活化藝術、藝術村等方式,將藝術帶入社區,並用藝術媒彩的方式,除了自然元素外,還填加藝術原本的媒材物品,讓生態除了自然植物元素外,也添加藝術媒材特色。

#生態藝術發展
台灣一開始是由環境藝術開始推廣的,在2006嘉義縣政府文化局開始在嘉義縣全境所展開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從公共藝術脈絡發展與延伸,但發展過程發現並不是所有環境藝術都對自然友善,才慢慢發展出生與自然結合的生態藝術的概念,以強調藝術和生態間的和諧,周靈芝(2012)推出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一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8457),開始推廣生態藝術的重點與核心,從一個藝術家到生態藝術創作的歷程做出發,關注藝術融入生態,除了喚醒居民意識又能不對環境造成破壞,除了周靈芝老師外,台灣也很多藝術家投入生態藝術的一環。

#生態園地與生態藝術結合
由此可見,生態藝術是另一支以藝術發展為基礎的生態保護的行動,與原本我們所知道的生態園地建置有不一樣創作的方式,但兩者並不是互相排斥,有時更是彼此融合,很多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廢物回收創造、社區結合等,用藝術與自然調查的方式結合,不只是單純藝術呈現,而是結合當地文化、社區特性、土地、自然生態等,不只是要藝術背景的人才能做,只要你夠熟悉自己的土地,都能為自己土地結合生態藝術元素做開端。

未來除了用生態自然保育觀點看待人與自然連結外,藝術也成為另一個與自然連結新的方式,或許能給予你新的不同視野。

參考文獻:
程藍萱(2007)。台灣生態藝術應用研究-以武陵生態導覽為例(為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環境資訊中心(2013)。【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我眼中的生態藝術。取自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83511

arrow
arrow

    包伯社工師日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