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園藝治療與藝術治療心理療效文章,感謝Chad Lin分享給我,此外,我也會分享實務現場自己發現和體會。
摘文章內文:
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UF)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對象包括42名26~49歲健康女性,她們被隨機分配到「園藝組」或「藝術創作組」,參與每週2次、每次1小時,共8次的團體園藝(學習辨別種子、播種、移植、採收和品嚐)或藝術活動(學習造紙、版畫、繪畫和拼貼等技術),同時接受焦慮、憂鬱症狀、情緒困擾、壓力、對自主社交活動的滿意度,和生活品質的自我報告心理測量。
最後共有32名(園藝組15人、藝術組17人)參與者完成所有評估,結果發現,無論是「園藝組」或「藝術創作組」,參與者在總體情緒困擾、憂鬱症狀和感知壓力都呈現明顯的改善,其中「園藝組」的焦慮程度還略低於「藝術創作組」,參與者也表示,從參與研究過程中發掘了新的經驗和熱情,表示未來會繼續從事園藝活動。
正文:
看到這篇研究,實際上我滿贊同園藝治療與藝術治療對於他人人格培養、情緒照顧、自我探索等幫助,自己在這兩個領域學習和實踐時就能明顯感受其療癒因子。
針對這兩項治療模式幫助經驗(以下是實務觀察與成員回饋的發現,雖非進行實際訪談實證研究,也提供給讀者思考方向)。
一、藝術治療的療癒與心情抒發療效,側重在自我認識和情緒發洩
在國北護(藝術治療)與龍華科技大學(普通心理學),同學們常常回應發現藝術治療(輔療)活動進行對他們最大幫助是,
''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雖並非進行治療工作,但在活動引領不帶評價過程中,學生們能透過選擇畫筆、不受限的自由思考、自我展現等,讓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這樣看到自己能提升他們正向情緒(特別對於自我認同建構中的年輕人更有幫助)
再來,揮灑畫筆過程中,動態的動作(例如,塗顏色)對於情緒釋放有一定作用,靜態(靜心、專注當下事務),主要發生於將內在能量逐一釋放與調整,例如生氣時想翻桌;悲傷時想哭泣,這都是能量要釋放的生理表現,但很多時候表現行為模式如不被社會認可(如毆打他人),或是強制隱忍下來(生悶氣)等,當能量不能釋放,就會產生滯留影響生、心理狀態。
不過藝術活動就提供能量流動媒介,也是社會認可的部分,只要依照當事人情緒活動做設計就能發揮一定效果。
這也是學生常回饋的,為何心情會逐漸放鬆,主要是提供能量流動的管道。
這邊包博有書寫藝術治療與自我照顧文章,歡迎點、參考與分享:
https://reurl.cc/gejmVR
https://reurl.cc/p9jyzx
https://reurl.cc/A6e8Qj
二、園藝治療與心情抒發:側重於對於生命照顧與探索
園藝治療能引發心理機制不同於藝術治療,會更多在''生命''這件事情探索與感恩。
為何呢?
在過去帶園藝活動或治療性園藝時,最多同學反應,老師我在照顧植物時想到以前照顧孩子的心情。
或是,老師我發現在種植物時,看到植物的韌性和綠芽,這樣生命力支持我面對困境的一個力量。
從植物生命到當事人生命歷程間互相呼應與投射!
另外,依照園藝、生命科學、景觀設計的眾多理論,本文以親生命理論為例
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是指人類具有親近自然及生命體的本能,而親生命性設計強調將自然融入建成環境,進而促進生心理健康之效益。 上述的論述呼應環境心理學及東方傳統環境氣等探討環境屬性、特徵與人互動關係之概念。
因此,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透過栽種植物與陪伴植物,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就像動物活在自己棲地一樣,有一定的安全感。
生命照顧與親生命的療癒因子下,對於參與者就有一定幫助。
包博有寫一篇文章,https://reurl.cc/kMj0Dr(職業重建對身心障礙者功能之研究-以園藝治療訓練為例),裡面也有提到,園藝治療對心理效應幫助,有興趣朋友可以參考。
最後,持續療效進行~~
https://kymhc.cycu.edu.tw/story-do/ 此文章有提到療效與時間關係。
文章內文提到,療效維持須培養定期與長期穩定的介入,要讓藝術與園藝療效因子持續進行,除了進行專業治療外,離開專業治療環境後,自己能否發展成興趣和休閒模式就很重要。
之前上師大休旅所儷蓉老師的休閒治療導論課程(老師具備美國園藝與休閒治療師證照)更深刻體會到療癒成為自己休閒重要性,如果沒法成為自我休閒模式的話,參加在多療癒課程幫助性都會受限。
文章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8329766999312&set=a.601373295361630&type=3
#園藝治療
#藝術治療
#實務經驗
#療效因子
- Feb 09 Sun 2025 10:13
包博社工師園藝與藝術治療的日常:輔療與心理健康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